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郭中迅:巫宁坤先生

郭中迅 新三届 2019-10-30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郭中迅,1979年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研究生毕业后曾任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教师。现为洛杉矶AM 1300中文广播电台《今日话题》节目主持人。

原题

巫  先  生



作者:郭中迅



前为巫先生,背後是英國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 (Terry Eagleton) 及當時的女友。右2他芝加哥大學的同學,北大客座教授 Melvin Seiden(已故)。右1為巫先生夫人李怡楷


2019年8月10日,星期六,看到消息:巫寧坤先生去世,享年99歲。

因為時間久遠,對他的記憶已成碎片。現倉促拾起來一些,希望多少能拼湊起幾個能勉強識別出的畫面。

1980年代初,我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讀研究生,他是我的老師。那年我的同班同學,加上我,一共六個人,三男,三女。

那時,在英語界,巫先生備受尊敬,主要因為他抗戰時的經歷(飛虎隊翻譯),學術研究(芝加哥大學博士研究生,西方文學評論“亞里士多德”學派代表R. S. Crane 的門徒),作品翻譯(《了不起的蓋茲比》等)以及50年代回國後的19年牢獄之災。

但對我來說,更具體的期待和惶恐是從學長那裡聽到的關於他授課的深奧和對的學生“殘酷”。這兩點,後來我體會極深。有些影響伴隨一生。

記憶中,開學很久,他才從美國回來。走進教室,並未太多寒暄,只是說“去美國了,讓你們等了。我該出現了(make myself visible)”之類的話。那三個英文字我絕對沒記錯,包括聲音和表情。

巫先生個子不高,厚眼鏡,八字眉毛。頭髮不整齊,給他增加了一點“狂氣”。嗓門大,笑起來聲音更大,感覺上大過他的身材。講英文略用力,發音清楚,略帶揚州口音。我們學校另一位黃教授調侃他說,你的英語發音是Yangzhou English。

他教的第一門課是“研究方法”,其中一個主要成分是如何使用參考書。這是一個壓力很大的課程,因為他留的這部分作業要求利用學校“教師資料室”中上百部英文的各種辭典(百科全書、名人錄、典故集成、歷史索引、文學典故、分類參考書等)查找某個字或表達法的意思。都是在普通字典裡找不到的。那個年代要是有Google(谷歌)那個資料室就幾乎是空的了。最早知道美國司法制度中警察抓人時說的那套“你有權利保持沈默……”的米蘭達權利提醒(Miranda warning)就是從作業中學到的。

交作業不能手寫。學校發給我們每人一台打字機。巫先生要求:作業不管字數多少,一律不許有任何一個打字錯誤。只要有一個字母打錯了,他立刻退還。我們六個人都應該因為打字的錯誤被退過作業,至少我被退過。讓人臉紅的是,交作業前知道他的要求,也仔細檢查過,還是有錯。

記得他的課是一星期一次。有一次上課,他走進教室,發現六缺一,少了一個學生。他問為什麼這位學生沒有來,我們說是請假。他不語,站起來就走了。我們五個無語。第二星期,他得知缺席是因為身體狀況,還特地道歉。他當時對他離席的理解是:作為老師,我對教學有真誠的付出,希望你們作出同等的努力。

有一次在課上他提到了普魯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他用法文說的書名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之後,又提了幾本別的名著,結果發現我們幾乎都沒有看過。當時他說了一句話,我很難忘記:“你們書看得太少了。”這可能也不完全是我們的錯,但事實如此。

有一個作業是讓我們讀英國作家Saki(薩奇)的短篇小說Mrs. Packletide’s Tiger 《派克太德夫人的老虎》,然後寫一個梗概。這個小說我在讀本科的時候看過,用英文寫個梗概好像並不難。結果我們六個人的作業被集體退貨:你們寫的梗概“不得要領。”

後來我想,在我二十多歲的人生當中,包括在大學學習英語專業,到底有多少次是讀了一篇英文短篇小說,然後用得體的英文寫一個像樣的梗概?也許一次都沒有。這是一種訓練,需要積累的功夫,內含技巧和高級語言能力,所以當時的作業不是有沒有文采的問題,而是一個是否達標的問題。書讀得少,寫就免談了。

有一個作業是發給每人一份不同的影印資料,都是西方文學名篇論述。閱讀後,寫報告。我拿到的是法國十九世紀文學理論家丹納 (Hippolyte Taine) 的《英國文學史》前言的英譯,好幾十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國讀者對他的《藝術哲學》(傅雷譯)比較熟悉。

這個作業讓我第一次感到應該考慮退學了。就是這個作業,把我在大學時代積攢的所謂“好學生”信用全部耗光,還透支。

我在班上做的第一次讀書報告是“嘔心瀝血之作”,因為怕辜負巫先生。洋洋灑灑講了一大堆,我想在他聽來,應該是講了一堆廢話。他說,這不是作者的意思。再讀一次吧。記憶中,其他幾位同學都過關了。一個星期之後,他當着全班的面,對我說,這不是作者的意思。如此往返三次,直到第四次才勉強過關。後來在《湯姆·瓊斯》的作業中,我才找到丹納的前言和新批評文學理論及亞里士多德學派的關係。

《湯姆·瓊斯》,英國十八世紀作家亨利·菲爾丁的長篇小說。巫先生在芝加哥大學的教授 R. S. Crane 曾寫過一個著名的文本評論,把小說掰開,揉碎,從比喻到反諷,詳細分析。閱讀這部長篇小說和Crane的評論是作業之一,挑戰極大。閱讀和分析這個作品,讓巫先生花了很多時間,對我們認知文學理論和欣賞經典幫助極大。

菲爾丁這部小說結構類似中國章回小說,每章標題都是該章的梗概,英文也是半文半白。有一次,巫先生從英國請來了一個教授(忘了他的名字)和我們幾個座談,說到《湯姆·瓊斯》,他分析了一大通。我提問時說,這種小說的寫法在現代小說中不多見了,是否算過時?他辯解了一番之後,突然說 Who are you to say? (有點像中文的:你算老幾?有什麼資格這樣說?)我記得這個事情是因為吸取了教訓:我們有時候結論下得太快,書讀得不夠,發言權也就站不住腳。

做巫先生的學生,如果作業能及格,就是巨大的成就,因為他讓我們清楚地感覺到和理想目標的距離,這個目標常常有可望不可及的無奈。但課程結束後,我們發現,所有人的總成績都是A。巫先生的態度很清楚:平時要嚴格要求,絕不放鬆,但最後成績一定是A,因為接下來你們也許要申請美國大學,他們很看重在學校的成績。

作者收藏的部分相關書籍:巫先生的《一滴淚》,伊格爾頓的《文學理論》,《湯姆·瓊斯》中英版和傅雷翻譯的《藝術哲學》


當時我們的一個學長,也是巫先生的學生,在鬧離婚。他太太採用了哭、鬧、上吊的傳統程序。只不過,上吊的部分,她是先服安眠藥,然後打電話通知老公,老公趕回家,送醫院。

我去巫先生家交作業(也許是送別的東西)。巫先生不知聽誰講了這個痛苦的離婚故事,對我說:“多好笑,老婆硬要丈夫操,丈夫說我不想操你。那就離婚算了,有什麼好鬧的。”這個粗口從巫先生嘴中說出,讓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只好報以笑聲。不過心裡想:操,巫先生說得對!

巫先生家裡常常來一些我們只能在書本或報紙上看到的人物。我問他牆上的國畫是誰的作品,他說是短篇小說家汪曾祺送給他的。那時,我還沒讀過汪曾祺的小說。

一晚,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妻和幾個朋友來巫先生家作客。我們幾個學生也去了。楊戴因將《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翻譯成英文而舉世聞名。對我們這輩人來說,他們地位遠遠高於電影明星和歌星,屬於見到真人腿會發抖那種。而且多數情況下,永遠見不到真人。

聊天當中,戴老師用她帶有外國口音的中文說起楊憲益不久前決定入黨這件事。她說,當錢鍾書聽說後,淡淡地評論了一句:“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做了一件很沒有意思的事。”楊老面帶尷尬笑容,不語。戴老師講這句話時的音容笑貌我終生難忘。錢老帶刺的《圍城》式的幽默光芒四射。

巫先生的老師之一是沈從文。有一次在學校大教室做講座,主題大概是中國知識分子待遇之類。他提到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門前赫然擺放著的張秉貴雕像(百貨大樓糖果部已故的售貨員,勞動模範),然後說在中國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沈從文的雕像時,泣不成聲。

在芝加哥大學,巫先生的同學之一是後來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英語系教授趙蘿蕤。巫先生請她來給我們做一次講座,由我和學校的司機負責接送。講座之後,在回程途中,趙教授半自言自語地說:我把他害了。當年是我叫他回來的。他的博士學位馬上就要拿到了,我讓他回來任教,結果他倒了大霉。說到此處,她淚流滿面,哽咽不止。

他們這一代學者的淚水,部分濃縮為《一滴淚》,巫先生1993年初出版的英文回憶錄。

 巫宁坤著《一滴泪》中英文版

對我個人來說,巫先生的影響在於開闊了認識世界的眼界,增加了分析問題的視角,部分掙脫了之前所受教育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毒害,同時激勵了我畢業之後的“補課”之旅。

目標其實是可望不可及的。如果可以達到,旅程就會終止,就會獲得安於現狀的滿足。安於現狀無錯,但會有一個聲音說:你讀過《追忆似水年华》嗎?然後把書名換成另一本,如此繼續,你才發現,這個世界原來美不勝收,絕非一生一世可以盡享的。

感謝巫先生!

2019年8月10日

於洛杉磯


延伸阅读
巫宁坤:最后的燕京大学
范玮丽:老留学生巫宁坤的传奇人生
李世华:我们的老师巫宁坤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昔年反右运动祭

沙白斯基:永远无法平反的"右派"老师

张宝林:读高汾的《北大荒日记》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堪比林徽因的一代才女赵萝蕤教授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1958年,开往北大荒的右派专列

李大兴:刘雪庵与他的《何日君再来》

余琼琼:何日君再来之妻离子散

张林:我认识的几位“右派分子”

程石:难忘老乡帮我度难关

诗人流沙河与《草木篇》冤案

吴传斗:一个右派的“饥饿改造”

余习广:归国留美博士"右派"董时光之死

林昭挚友倪竞雄:她是那么鲜活的一个人

杜欣欣:母亲的歌

吴兴华:“失踪”半个世纪的天才诗人

吴同:怀念我的父亲吴兴华

李榕:舅舅的故事

吴一楠:四叔的故事

渝笙:我到劳改煤矿寻访右派二舅

彭波:悼一群寻梦人的“老板”

杨大明:悼丁望

朱启平,日本战败投降的见证者

彭令范:林昭案卷的来龙去脉

爱说爱笑爱美食的北大女生林昭

甘粹:林昭与我的苦命爱情

吴昊:我所知道的林希翎

于光远前妻孙历生是谁害死的?

王友琴:于光远为何避谈前妻?

王世浩:10岁那年我差点成为小右派

戴煌:巫宁坤先生回国落难记

戴煌:胡耀邦平反的第一个“右派”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丁东: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梅长钊:我的右派姐夫陈天佐

孟小灯:追忆父亲,

我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李大兴:谁记得一甲子前的北大今天?

汪朗忆汪曾祺:老头儿“下蛋”

尹俊骅:父亲的右派档案

张海惠:花溪水赤城山——怀念父亲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